随着中韓自貿協定的實施,中韓紡織企業将面臨一個人口高達13.5億、GDP高達11萬億美元的共同市場。這将給中韓兩國紡織及服裝界帶來巨大商機,無疑也将推動兩國業界的快速發展。
産業互補新變化
中韓自貿協定實施後,中國的商品,如紡織服裝、有色金屬、鋼鐵、機械設備等對韓國的出口成本将進一步降低,而韓國的機械設備、化工、液晶顯示等行業企業,也可以更好地分享中國的商機。從2005年起,中國就一直是韓國最大的紡織品與服裝出口市場。到2013年,中國已成爲韓國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國。到了今年,這一狀況雖有所變化,但是巨大的中國市場發展潛力仍然吸引着韓國紡織企業。據韓國業界人士表示,韓國企業将擺脫以紡織材料爲主的出口模式,發展和擴大服裝出口的市場戰略,尤其要積極利用韓劇、K-pop等韓流要素開展服裝營銷,爲進軍中國服裝市場打牢基礎。
雖然中韓兩國紡織品服裝貿易額占總貿易額的比重很小,韓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一直存在,但是兩國紡織品服裝貿易具有互補性。從數據上看,2013年韓國對中國的紡織品與服裝出口額爲27.3億美元,自中國的紡織品與服裝進口額爲63.2億美元,出現35.9億美元的逆差。2002年韓國在與中國的紡織品與服裝貿易中首次出現4.1億美元的逆差後,逆差走勢持續12年。韓國在與中國的紡織品與服裝貿易中的逆差規模在2000年中期已超過20億美元,2010年至2012年分别增至26.3億、35.4億、31.1億美元。今年前5個月,韓國對華出口額爲10.4億美元,進口額爲24.7億美元,逆差規模達14.3億美元。産生逆差的原因,主要是韓國化纖及服裝出口額遠遠低于紗線、棉制品和羊毛制品進口額,這也是由于兩國的紡織工業結構不盡相同所造成的。另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,由于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快速上漲,韓國服裝企業紛紛将在中國的工廠遷至東南亞地區,由此韓國對中國的紡織品與服裝相關材料出口規模大幅減少,這也導緻紡織品與服裝整體出口規模縮水。